FPGA晶片數位類比轉換(DAC)電路板開發
作者: 由你创
阅读量:1405
一、核心設計理念與系統架構
FPGA + DAC的方案,其核心價值在於利用FPGA的強大數位訊號處理能力與平行運算特性,來產生高速、複雜且精準的數位序列,再透過高效能的DAC晶片將其轉換為類比訊號。
典型的系統架構方塊圖如下:
[外部世界]
^
| (類比訊號)
|
類比調理電路
^
| (類比訊號)
|
[數位類比轉換器 DAC] <- [時脈分配電路] <- [低抖動時脈源]
^
| (數位並列匯流排: JESD204B/LVDS/CMOS)
|
[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 FPGA]
^
| (配置、控制、資料流)
|
[外部介面/記憶體] (如:PCIe, Ethernet, DDR SDRAM)
資料流說明:
- 資料產生/取得:FPGA內部透過DDS(直接數位頻率合成)、特定演算法邏輯,或從外部介面(如PCIe、乙太網路)接收資料,並暫存於內部Block RAM或外部DDR記憶體中。
- 資料處理:FPGA對資料進行必要的數位處理,例如數位升頻(DUC)、脈波整形(如根升餘弦濾波器)、插值等。
- 資料介面:FPGA透過數位介面將處理後的資料傳送給DAC晶片。
- 數位類比轉換:DAC晶片將數位碼(Digital Code)轉換為對應的類比電流或電壓。
- 類比調理:轉換後的類比訊號通常需要經過運算放大器進行I/V轉換、放大,並透過濾波器(抗影像濾波)來去除高頻雜訊,以獲得純淨可用的類比訊號。
二、關鍵技術考量與元件選型建議
1. DAC晶片選型
這是系統的心臟,選擇取決於應用場景(高速?高精度?多通道?)。
- 解析度:8位元、10位元、12位元、14位元、16位元等。解析度越高,量化雜訊越低,動態範圍越大。高速DAC通常解析度較低(如10-14位元)。
- 取樣率:決定了輸出類比訊號的最高頻寬(根據取樣定理,頻寬最高約為取樣率的40%)。必須遠高於您需要的訊號頻率。
- 介面類型:
- 並列CMOS/LVDS:較傳統,佈線相對簡單,但腳位多,速度有上限。適合中低速應用。
- JESD204B/JESD204C:高速串列介面,腳位數少,速率極高(Gbps等級),是現代高速資料轉換器的首選。但協定複雜,需FPGA支援並使用對應的IP核。
- 關鍵規格:無雜散動態範圍(SFDR)、訊噪比(SNR)、積分非線性(INL)、微分非線性(DNL)。
- 推薦供應商:亞德諾半導體(Analog Devices, ADI)、德州儀器(Texas Instruments, TI)。
2. FPGA選型
FPGA是數位部分的大腦,選擇至關重要。
- 邏輯資源:需要足夠的LUT和暫存器來實現資料處理邏輯、介面控制器(如JESD204B IP核),以及可能的軟核處理器(如NIOS II/MicroBlaze)用於系統控制。
- 高速收發器:若採用JESD204B介面,這是必備的。必須確認FPGA的Transceiver速率能支援DAC要求的通道速率(Lane Rate)。
- 時脈資源:需要豐富的時脈管理單元(PLL/MMCM)來產生各種頻率的時鐘。
- 記憶體資源:足夠的Block RAM(BRAM)用於資料緩衝,或支援外部DDR記憶體控制器。
- 推薦供應商:賽靈思(Xilinx,現屬AMD)、英特爾(Intel,Altera)。萊迪思(Lattice)和微芯(Microchip)適合較低複雜度的應用。
3. 時脈系統設計
這是高效能系統的成敗關鍵。時脈品質直接決定輸出訊號的雜訊和雜散性能。
- 低相位雜訊時脈源:選用低抖動(Low Jitter)的石英振盪器或時脈產生器。抖動是影響SNR的關鍵因素。
- 時脈分配:使用高性能的時脈緩衝器(Clock Buffer)和分配晶片,確保到FPGA和DAC的時鐘路徑具有低偏移(Skew)和低抖動。
- 同步機制:在多通道或多顆DAC的系統中,必須確保所有DAC的取樣時鐘完全同步。許多DAC提供同步腳位(SYNC)和時鐘輸出功能。
4. PCB電路板設計與訊號完整性(SI)
這是將理論性能實體化的最重要環節,特別是對於高速設計。
- 疊構設計:至少使用4層板,強烈建議6層或以上。必須有完整的地層(Ground Plane)和電源層(Power Plane)。
- 阻抗控制:對高速數位線路(特別是JESD204B的差動對)必須進行阻抗控制設計(通常100Ω差動,50Ω單端),並進行模擬驗證。
- 電源完整性(PI):
- 使用低雜訊、高性能的LDO或開關電源(後端需接LDO濾波)為FPGA和DAC供電。
- 大量且正確地使用去耦電容:大容量鉭質電容/陶瓷電容(10uF, 1uF)用於低頻去耦;小容量0402/0201封裝的陶瓷積層電容(0.1uF, 0.01uF)必須放置在每個晶片的每個電源腳位旁邊,用於高頻去耦。
- 分區與佈局:
- 類比/數位分區:將PCB明確劃分為類比區域和數位區域。DAC晶片本身跨在這兩個區域上。
- 星狀接地或分區接地:通常在DAC下方,透過0Ω電阻或磁珠(Bead)將類比地和數位地單點連接,避免形成接地迴路。
- 關鍵路徑最短化:時鐘線、資料線(特別是JESD204B鏈路)應盡量短而直接,減少過孔(Via)的使用。
三、開發流程
- 需求分析與規格制定:
- 明確定義輸出訊號頻寬、解析度、動態範圍、通道數等規格。
- 據此選擇核心晶片(先選DAC,再選FPGA),並進行初步可行性評估。
- 電路圖設計:
- 繪製核心晶片及其周邊電路(電源、時脈、配置、參考電壓等)。
- 設計類比調理電路(運放、濾波器)。
- 設計配置和除錯介面(JTAG, UART)。
- PCB佈局與佈線:
- 嚴格遵守高速電路和混合訊號電路的設計規範。
- 完成後進行DRC(設計規則檢查)和ERC(電氣規則檢查)。
- PCB製造與組裝:
- 硬體除錯:
- 上電前檢查:確認無短路、斷路。
- 電源測試:逐步上電,量測各電源電壓是否正常、漣波是否在規格內。
- 時脈測試:用示波器量測時鐘頻率和抖動。
- FPGA配置:確認JTAG鏈路正常,能成功燒錄程式。
- FPGA韌體開發與系統整合:
- 開發環境:使用Vivado (Xilinx) 或 Quartus (Intel)。
- IP核使用:呼叫官方的JESD204B IP核、DDR控制器IP核等。
- 邏輯設計:撰寫HDL程式碼(Verilog/VHDL)實現資料產生、處理和傳輸狀態機。
- 模擬:對關鍵邏輯(如JESD204B鏈路層)進行充分的模擬(使用Modelsim/VCS)。
- 板上除錯:使用ILA(集成邏輯分析儀)等線上除錯工具抓取FPGA內部訊號,並與示波器觀測到的類比訊號進行對比分析。
- 測試驗證:
- 使用高速示波器、頻譜分析儀量測輸出類比訊號的時域和頻域特性。
- 驗證所有效能指標是否滿足初始規格需求。
我們是專攻 FPGA 軟硬體整合的高科技公司,百人研發團隊個個都是老經驗。服務橫跨工業控制、資料數位化、自動化系統、儀表電控、資料擷取與監控、AI、通訊等領域,軟硬通包。
專業 PM 團隊導入先進專案管理與最新軟體技術,替你的產品落地與研究專案撐腰,讓成果直接轉成可量化的商業價值。